牛舌菌

牛舌菌(Fistulina hepatica),又名牛排菌、猪肝菌、猪舌菌,日本称肝脏茸、鲜血茸,由于其状如牛舌和动物的肝脏以及新鲜时色如鲜血而得名。牛舌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牛舌菌科、牛舌菌属。
牛舌菌是寒温带至亚热带地区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在中国、日本、欧洲、北美及印度等地均有分布,我国在河南、广西、四川、福建、云南等省(自治区)都已采到标本,有食用习惯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牛舌菌肉质细嫩,滑腻松软,带有可口的清香味、甜味及舒适的胶质感。牛舌菌子实体的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抑制率为95%,其发酵菌丝中含有一种新的抗真菌抗生素。据分析,牛舌菌含有亮氨酸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4种,并含有稀有氨基酸--丁氨酸。
一、生物学特性
㈠ 形态特征 子实体(彩图45)肉质,松软,甚韧,多汁,鲜色、肉红色至红褐色,老熟时暗褐色,厚3厘米左右,半圆形、近圆形至近匙形,直径5-25厘米,从基部至盖缘有放射状深红色花纹,微粘,粗糙;常无柄,生于孔洞中的柄长2-3厘米,明显;子实层生于菌管内,菌管长1-2厘米,可各自分离,无共同管壁,密集排列在菌肉下面,管口初近白色,后渐变为红色或淡红色;菌肉淡红色,纵切面有纤维状分叉的深红色花纹,软而多汁;担孢子无色,近球形或椭圆形,4-5微米x3-4微米,内含一个大油滴;有时产生厚壁孢子,卵形,污黄色,6-7微米x4-5微米,丛生于菌丝或孢子梗的顶端。


彩图45 牛舌菌形态图
1.子实体 2.子实体剖面 3.菌管 4.孢子

牛舌菌的菌丝直径变化很大,宽3-12微米。有锁状合,但数量不多;液体培养时,很少观察到锁状联合,偶尔可发现有顶生或间生的厚垣孢子。某些菌株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长2-8微米,生于有分枝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的小梗上。
㈡ 生育条件 牛舌菌子实体自然发生于春季至秋季(4-10月)。其生育条件如下:
1.营养 牛舌菌多生于壳斗科树木如栲树、米櫧、橡树等老树的枯干基部或树洞中,其菌丝能分解单宁,并利用释放出来的糖。
2.温度 牛舌菌菌丝在9-30℃之间均可生长,以25-27℃最为适宜;子实体发生的温度在18-24℃之间,子实体分化无需变温刺激。
3.湿度和水分 牛舌菌喜潮湿黑暗的生态环境,子实体在雨后空气湿度较大时才大量发生。牛舌菌菌丝生活在含水量变化较大(含水量38%-95%)的木材上,子实体发生需要较高湿度的气候条件。
4.酸碱度 牛舌菌能耐受较低酸度,菌丝体生长的pH为4.4-6.4。
5.空气 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较充足的新鲜空气。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诱使牛舌菌子实体畸形。
6.光线 牛舌菌菌丝宜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暴露于明亮光线下,气生菌丝会枯萎、倒伏。牛舌菌子实体的形成需要散射光。散射光充足时,菌盖才会出现美丽的鲜红色。
二.栽培技术
㈠ 菌种制作 纯种通过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使用PDA培养基,或经0.5%苹果酸酸化的5%麦芽浸膏培养基,接种后28℃培养8-12天长满斜面。在5%麦芽浸膏培养基上,菌丝初期白色或淡黄白色,然后变成淡红至朱红至麦秆褐色,最后变为淡红色,20-25天后,斜面上出现原基,再经5-10天长成小子实体。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75千克,麸皮22千克,白糖1.5千克,石膏粉15千克,料水比l:1.2-1.4,制作方法同常规。
㈡ 代料栽培 可利用广口玻璃罐头瓶、750毫升菌种瓶等容器瓶栽,也可以袋栽。栽培场所可用庭院、遮光条件好的菇房或人工荫棚等。
1.栽培季节 牛舌菌易于在温度较为恒定(18-24℃)、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形成子实体,只要能满足牛舌菌适宜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均可进行栽培。可在早春接种,春末和初夏季节出菇。
2.栽培配方 牛舌菌人工栽培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有:
⑴ 壳斗科木屑80千克,麸皮或细米糠15千克,玉米粉3千克,糖1千克,碳酸钙1千克,料水比1:1.1-1.3。
⑵ 木屑75千克,麸皮22千克,蔗糖l.5千克,石膏粉l.5千克,料水比1:1.1-1.3。
原料拌匀后装瓶或装袋,灭菌、冷却后,接上牛舌菌母种或原种,在24-25℃条件下避光培养。菌丝体长满料瓶或料袋后,培养基周围出现许多白色块状凸起时,将菌袋或菌瓶移至栽培室。剪开白色块状突起处的薄膜,空气相对湿度调至90%-95%,温度维持在25℃左右,供给一定的散射光。7-10天后,块状突起长成子实体,并释放出大量淡红色孢子。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阶段,菇房内加强通风换气,防止二氧化碳沉积,这是牛舌菌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措施。
3.采收加工 牛舌菌子实体(图38-1)平展后就可以采收。采收后牛舌菌可以鲜销,也可以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