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

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是我国北方春、秋雨后发生在麦田或林地果园的一种食药用菌。其子实体群生(彩图25),菌盖圆柱形,连菌柄似火鸡腿,故名鸡腿菇。菇体幼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鸡腿菇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每千克体重用2克鸡腿菇的浓缩物喂小白鼠,1.5小时后降低血糖浓度的效果最为明显。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发栽培鸡腿菇,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鲜菇、干菇(切片菇)、罐头菇均极受欢迎。鸡腿菇栽培方法与双孢蘑菇栽培基本相同,单产一般为10~15千克/平方米,高者可达30~40千克/平方米。栽培技术如下:


彩图25 群生的鸡腿菇
一、阳畦栽培鸡腿菇
㈠ 栽培材料 主要材料:马厩肥、牛粪、麦秆、稻草、棉籽壳和杂木屑。辅料:麸皮、米糠、玉米粉、复合肥、石膏粉、石灰粉等。
㈡ 栽培方式 鸡腿菇可以室内栽培,也可以在室外栽培。可以生料栽培,也可以熟料栽培。可以袋栽,也可箱栽、床架式栽培。应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采用最有利的栽培方式。阳畦平铺料栽培鸡腿菇较为省工。大体上可以按蘑菇栽培办法进行管理。
㈢ 栽培配方
1. 棉籽壳(或落地废棉)100千克,另加生石灰2—3千克(可
加0.1%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含水量控制在60~65%。
2. 棉籽壳100千克,磷肥2千克,尿素0.5千克,石灰2
千克,水160千克。
3. 玉米芯(粉碎)100千克,尿素 l千克,石灰3千克,水150-160千克。
4. 稻草(切段或粉碎)40千克,玉米秆粉40千克,马粪(干,打碎)20千克,尿素1千克,磷肥2千克,石灰3千克,水150千克。°金针菇废培养基(菌糠)80千克,牛、马粪20千克、尿素1千克、磷肥2千克,石灰4千克,水150千克。
㈤ 栽培 将培养料充分拌匀,堆积料高1米,宽1米以上,盖上塑料薄膜保温,达60℃保持10小时;翻堆,再度达60℃,保持10小时,发酵结束;摊凉,铺于事先整好的畦面上,料厚10—20厘米,分3层播种,用种量为培养料的15%。播种完毕,平整料面,并稍加压实,最后盖上5厘米厚的壤土或按蘑菇栽培法,料面先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待菌丝长好之后,再去掉塑料薄膜、覆土。先覆粗土(事先用石灰水预湿,土粒0.8~1.2厘米),然后再覆细土,喷水保湿。
室外(露天)栽培时,在覆土之后,畦面上还应搭拱形塑料小棚加以保护,小棚高度30—40厘米。室外栽培从9月份播种到第二年5月份采收结束。鸡腿菇的产量因菌株和培养料而有较大的差异,每平方米产量4.5—18千克,生物学效率18~170%。
㈥ 采收 鸡腿菇子实体成熟的速度快,必须在菇蕾期采摘,即菌环刚刚松动,钟形菌盖上出现反卷毛状鳞片时采收。若菌环松动或脱落后采收,子实体在加工过程中会氧化褐变,菌褶甚至会自溶出黑褐色的孢子液而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㈦ 销售和加工 目前鸡腿菇栽培规模小,以鲜销为主。鸡腿菇容易破碎,货架寿命短,应尽快销售出去。为了供应远离栽培场的城镇,应将鸡腿菇的菇蕾切成薄片,再用电热鼓风干燥机,迅速脱水烘干。切片菇分装于塑料袋中,每包100—500克。此外,还可以加工成盐渍鸡腿菇或鸡腿菇罐头。
二.鸡腿菇袋栽技术
鸡腿菇Cc168菌株是从日本引进的一种具有较高商业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菌株。现将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㈠ 培养料配方 稻草78%,棉籽壳15%,麦麸3%,石灰1~2%,石膏粉2%,pH值调至8左右,石灰用于调节pH值可小幅度变动。装袋、制种按常规处理。
2试验结果
㈡ 季节安排 鸡腿蘑菌丝生长温度8~38℃,最适温度18~25℃;出菇温度12~28℃,最适温度16~25℃,属中高温型。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温度明显影响鸡腿菇的生物学转化率。在4月和10月,由于气温最适宜鸡腿菇丝生长,因此生物转化率相当高,分别为141%和152%。而最低的7、8月份生物效率仅有81%。为了有较高的产量,出菇时间在9月至来年的5月这段时间比较合适。
㈢ 袋式栽培 阳畦建造选地势高、土地肥沃、排水方便、近水源、周围环境清洁处,宽150厘米、深30厘米、长度不限。挖好后浇透水,待稍干后将坑底翻松,耙平,同时追施复合肥,喷洒药剂,以达到防病治虫之目的。按常规方法装袋播种,约经20—25天,菌丝可长满菌袋,满袋后10天左右脱袋,后将袋竖着排列于坑中。
㈣ 供氧的影响 鸡腿菇属好氧型腐生菌,因此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实践表明,鸡腿菇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阶段需氧量是大不相同的,在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与平菇基本一样,而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比以平菇需氧量大。空气中适宜的氧含量能明显提高鸡腿菇丝的生长力,这是由于适宜的氧增强了菌丝分解培养基质的能力,供氧量是鸡腿菇增产的重要因素。
㈤ 光照 适宜的光照能促进菌丝生长。实践表明,在光强小于10勒克斯以下时,菌丝生长相当缓慢,平均比正常情况推迟约7~11天才会出菇。子实体在没有光刺激时生长也非常缓慢,平均推迟5—9天采收,而且生物学效率也一般,约为100%。当光照过强,若达到1500勒克斯以上时,无论菌丝或子实体的生长都比10勒克斯以下更为缓慢,此时子实体生长不仅缓慢,而且品质差、干燥、色泽浅黄,商品价值不大。最理想的光照强度一般在70—800勒克斯。在这样的光照下生长的鸡腿菇,出菇快,产量高,品质好,而且生长期间不易感染杂菌,商品价值高。
㈥ 覆土 由于鸡腿菇具有菌丝不接触土不出菇之特点,所以必须覆土。覆土材料用50%的田园土,40%的河淤泥土,8%的草木灰,另外加 1~2%的石灰粉混合拌匀,最后用水喷湿,含水量为60~70%,应掌握捏之成团,掉之能散为限度。覆土厚度一般在3—5厘米,土粒大小不超过直径2厘米为最佳。覆后若温度在18~25℃左右,10天后土中有大量菌索出现,子实体便随之形成。
㈦ 采收 鸡腿菇的子实体7—8天后长大,在菌盖尚未打开时就应及时采收。否则,鸡腿菇成熟开伞后放出的黑色孢子能使其子实体产生自溶现象,将会大大降低鸡腿菇的商品价值。
营养液补加,一潮菇后覆土层喷施500倍的高美施液肥,三潮菇后覆土层喷施1%的复合肥上清液。一般可增产25—35%。一个生物周期可收3—5潮,生物效率可达150~170%。
三.鸡腿蘑栽培经验
鸡腿蘑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袋栽和畦栽。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系总结了各种栽培方式的特点及改良的方法,使鸡腿蘑的栽培方式更趋完善。
㈠ 袋式栽培 袋栽可分为菌袋直接埋土法、袋料压块覆土栽培法和袋料直接覆土法三种。
1.菌袋直接埋土法 将发好菌的菌袋脱袋后横排埋入土
中,菌棒间距2—5厘米,间隙填土,菌棒上覆土厚2~5厘米。
优点:①出菇期、场地安排灵活,可根据市场需要分期分批埋土出菇。亦可安排异地出菇。②出菇疏密可根据菌袋大小进行调整,即袋较大,间距可拉大,菌袋小,间距可缩小。
缺点:①埋土时菌棒间需一定距离,故栽培场地浪费较大,所需覆土较多,劳动强度大。②如果覆土干湿和松紧掌握不当,部分菇蕾在菌棒底面或侧面形成,使菇柄太长,菇柄有泥,造成商品价值降低。因菌棒间有一定间距,菌棒间能量较难借用补偿,造成二、三潮菇后劲不足,死菇相对较多。
改良:在菌棒间填发酵料,菌棒底面铺少量发酵料,菌棒上留5—7厘米与土接触面,让菌丝向上长入泥土出菇,向底面或侧面长入培养料,这样可避免出菇后劲不足,减轻了劳动强度,且可使栽培场地得到充分利用。
2.袋料压块覆土栽培法 类似于香菇压块栽培法,将发
好菌的料袋去膜压成块,块的大小可根据场地灵活掌握,压块后覆地膜使菌丝愈合,一般3—5天后覆土。
优点:①出菇场地利用率最高,是集约化栽培首选的方法。②出菇整齐,在短期内(约70天)可出菇2—3潮。③便于安排异地出菇。
缺点:因在压块前菌丝已完全吃料,经压块,菌丝逾合和覆土后,菌蕾会在覆土内大量形成,造成头潮菇过密、丛生、菇小、死菇西较多,丛生菇脚间夹杂泥土,采菇劳动强度大,商品价值低和能量浪费。
改良:压块厚度控制在10~15厘米,太厚出菇过密,但也不宜太薄,料薄后劲不足,使死菇多。并在覆粗土前,每隔10厘米压一立砖(宽6厘米)或覆一带宽8~10厘米的塑料簿膜,防止过度现蕾,现蕾后将砖去掉,覆上土,薄膜可在头潮菇采后整理床面时去掉,覆上土。
此法可使头潮菇出菇数减少,菇的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可减轻采菇劳动强度。
3.袋料直接覆土栽培 将发好的菌袋一端离料面向上3厘米处剪去,用钉子在高出料面塑料膜上扎几个孔,以防料面积水,然后覆粗土2.5厘米,调水后上床架或放在地面上,袋口盖薄膜,室温保持在20—25℃,7—8天菌丝布满料面达60%以上时揭去薄膜,覆细土5毫米厚,并增加通风量和空气湿度,将室温降至20℃以下,约1周后现蕾。
优点:①出菇时间、场地安排最灵活,覆粗土前菌袋可放在出菇场地或发菌场。②能利用各种床架及栽培场地。? 菌袋污染少,且易随时清除。
缺点:①生物转化率低,第二、三潮菇较难形成。②塑料袋和用工浪费大,不适于规模化生产。
改良:出完第一潮菇后,去掉覆土和袋膜进行压块、埋土,压块的厚度为15—20厘米。总之,袋式栽培场地利用率高,灵活,可防止大面积污染。生料、熟料、发酵料都可采用此方式,其中熟料栽培成功率和生物转化率最高,是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首选的栽培方法。但袋式栽培费工,又需大量菌袋,特别是熟料还需有完善的灭菌和接种设施。对转化率较低的作物秸秆不宜采用此栽培方式。
㈡ 畦式栽培 培养料直接进入栽培场,采取层播、混播、点播菌种的方式,其中以发酵料层播较为普遍,一般3层料、3层种,播种量为干料重的10%左右。在适温下,一般5—7天封面,18—20天发透,可在第15~18天时覆土。
优点:①省工,省辅料,省菌种,生物转化率较稳定,出菇整齐,如能掌握好覆土环节,头潮菇多为单生,死菇少,菇脚短,商品价值高。②原材料适应广,可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因而便于向农户推广。
缺点:①栽培场地利用率低,出菇场地安排不灵活。②因栽培场地较大,发菌阶段温度不易控制,特别是春播,气温较低发菌较慢。? 原料经发酵,营养损耗较大,故总体转化率不高。价格较高的棉壳原料不宜用此方式。
改良:①室内栽培应有升温设施,室外塑料大棚栽培应采用双层塑料强膜,内层应为黑色以便折光。②发酵时间不宜过长,若采用一次发酵,夏季不超过7天;若采用2次发酵,室外一次发酵4—5天,室内二次发酵2天,冬季发酵时间可适当延长。
㈢ 袋栽与畦栽相结合 根据近年的实践经验,为了使有限的栽培场地能得到充分利用,并尽量减少原材料的浪费,设计了袋栽与畦栽相结合的方式,使菇房每年至少可利用3次,每年有9个月(除7、8、9三个月)的出菇期,得到了良好的效益。
1. 秋季畦栽 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山西、河北等省,一般8月中、下旬堆制发酵料,8月底9月初播种,9月中旬覆土,10月初现蕾出菇,采菇3—4潮后(11月底12月上旬)将菇床表面的覆土清理干净,清除表面2—5厘米厚的培养料,向料面喷1%生石灰水及追肥。每隔15—20厘米打一通向料底直径2厘米的孔,以便向料内渗水。最后对菇房用甲醛蒸汽消毒,密封门窗1昼夜后打开门窗通风。
2. 冬季袋栽 将发好的菌袋去膜后平放在菌料上,袋间距2—3厘米,袋间填发酵料或发好菌的袋料(不可填生料)。根据当年春节的早晚及菇房的增温设施决定是否覆土,最好能将采菇盛期赶在春节前夕。如当年春节在2月上、中旬,此时可不覆土而覆地膜,同时将覆过粗土,菌丝已长入覆土层的菌袋放入菇房内出菇,采菇应赶在元旦前夕。出菇后将料袋清出菇房,床面去膜后覆粗土,8~10天后覆细土,6—8天即可现蕾,第16天进入采菇期。春节后继续管理,再出1~2潮菇,约在3月上、中旬。此时可将培养料及覆土全部清出,消毒备春栽。
3. 春季畦栽及袋栽 上述菇房清除后可立刻进行发酵料层播,此时关键是将菇房温度升至15℃以上,覆土可在3月底4月初,4月下旬可采头潮菇,5月中旬采第二潮菇。此时如考虑6月下旬菇房温度过高不能降至25℃以下,可继续管理,让菇床继续出第三、第四潮菇。如能降至25℃以下,可将覆土及料表2—3厘米厚的培养料去掉,洒施追肥及1%的清石灰水,同时洒施杀虫、杀菌剂。待水渗入料后可在料表平辅一层厚约5—8厘米厚的袋料(已发好菌),覆膜让菌丝愈合3天覆土,6月底7月上旬可出2—3潮菇。在鸡腿蘑栽培中采用上述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场地,大大降低了成本消耗,而且使菇房的出菇能力大幅度提高,单产由10~15千克/平方米提高到30~40千克/平方米,为鸡腿蘑栽培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